当前位置: 首页 廉政文化 正文
网络中国节丨端午节
发布时间:2023年06月21日 16:40 来源: 作者:
A A

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。

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,农历“五月初五”除了叫“端午”,还有“重午”、“端阳”、“浴兰节”等名称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,据传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有关。《续齐谐记》记载道,汉代建武年间,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,对欧回说:“见祭甚善,常苦蛟龙所窃,可以菰叶塞上,以彩丝约缚之,二物蛟龙所畏。”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,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。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,用彩丝绑好,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,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。相传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,屈原投江后,人们划船来救他,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。

 除了纪念屈原,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不同的传说。一种是纪念伍子胥,相传吴王夫差大败越国之后,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,夫差不听。反而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,并将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。三国时魏国人邯郸淳所撰《曹娥碑》中即云:“五月五日,时迎伍君。”而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也是在这一天被淹死的,曹娥因此亦投江而死,因此五月五日这一天又有了纪念曹娥的意味。其实,据现代学者考证,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,本与纪念屈原、伍子胥等人无关。闻一多先生在《端午考》、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等文章中指出,端午节吃粽子、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。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,他们“断发文身”来模拟龙形,以避免伤害。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;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,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。

关于端午节的习俗,除了前面说的吃粽子、赛龙舟,其实还有许多。《荆楚岁时记》甚至称五月五日为“浴兰节”:“五月五日,谓之浴兰节。”但这里的“兰”不是兰花,而是菊科的佩兰等花草和草药,古人认为这种风俗可以祛除病疫和邪气。又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,东汉应劭《风俗通》云:“午日,以五彩丝系臂,避鬼及兵,令人不病瘟。”除了挂在手臂上,五色丝还可以悬在门上或床帐等处。还有悬挂菖蒲和艾草的习俗,菖蒲和艾草都是有香气、可以入药的植物,端午节正处于病疫高发的夏季。

打印 |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