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于1932年12月西征经过城固,在城固打土豪、分田地,建立游击队,进行政治宣传,使党的政策和主张深入人心。城固人民在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,拿出仅有的粮食和物资帮助红军、支援红军。仅仅几天时间,红军和城固人民就建立起亲如一家的鱼水关系,这和红四方面军纪律严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红四方面军进入陕西境内后,已是严冬。部队仍着单衣、穿草鞋,昼行于崇山峻岭之间,夜宿于雪地、密林之下,粮食匮乏,艰苦异常。部队先后翻越9座海拔2000~4000米的大山,昼夜急进,艰苦行军,于12月7日到达城固县小河口。
据小河口当地村民何沛德回忆,红四方面军到达小河口的那天,是农历冬月初八,他正在小河上街口河坝安装花车,听说有队伍到了小河,便随着人们四散奔逃躲藏。红四方面军队伍一到小河街上,战士们就开始书写、张贴标语:“打土豪,分田地!不完粮,不上租,不拉稞。”当时,红四方面军队伍有一万多人,仅仅是经过小河口,就过了四、五天。他们在群众家里吃饭付饭钱,喝水付水钱,不动群众的东西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战士们饥肠辘辘,在山上时只能靠包谷花、炒黄豆和各种杂粮充饥,到了小河口才有了细粮。即便在寒冬,战士们依然露宿在街上、河坝里,没有人拿群众一根柴草。看到这样军纪严明、不侵扰群众的部队,群众感觉亲人来了,纷纷给红军送东西,主动带路。何沛德等四散奔逃的人也放下心来,又回到街上做小生意。
红四方面军进入城固境内,在小河口召开了小河口会议,批评了张国焘的家长制作风,成立前敌委员会,决定在陕西建立根据地。当时,国民党汉中驻军一〇一团、一〇二团在升仙村设防,妄图阻止红四方面军进入汉中盆地。徐向前总指挥率领先头部队第十师,兵分两路,出击升仙村口,粉碎国民党的堵截。
红四方面军右路军部队在经过水磨河街上时,当地群众方镜华正在街上做小生意。她咬牙守在自己的馍摊旁,心想自己是穷人,部队来了杀就杀,刮就刮,索性不跑了。可是红四方面军队伍规矩得很,既没有随便进群众的民房,也没有随便拿人东西。队伍中的几名战士在她的馍摊旁休息,她主动招呼他们烤火吃馍喝水。一名身穿毛兰马褂、毛兰布裤,年约三十一、二的瘦高个战士与她随意攀谈起来,态度随和,平易近人。临走时,年轻战士掏出两个铜板递给她,方镜华连连拒绝。年轻战士说:“为啥不要钱?吃了老乡的东西哪有不给钱的道理?”她推辞不过,便收下了。过后才听别人说,这位年轻战士便是徐向前。红军只在水磨河街上宿了一夜就走了,由水磨南下翻光山、出木槽口,沿秦岭南麓配合攻击国民党驻军。当时有很多人参加了红军,许多群众自发给红军带路、送干粮、照顾伤员。方镜华满心感动与不舍,便托原公人谭裁缝把一坛子腌菜送给红军。
12月10日,红四方面军三路人马一齐向堵截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,战斗不到一个小时,国民党军便仓皇逃跑。据杨家滩一带的贫农马协明回忆,红四方面军冲出秦岭,与驻扎在升仙村一带的国民党驻军打了起来。国民党驻军眼见不敌,连连逃跑。红军进村后立即打土豪、分田地,除暴安良,把财主家中的一百石粮食、四十石稻谷分给了当地群众。分到粮食的马协明满心欢喜,买了鸡蛋给红军送去表达谢意,当时驻扎在村里的三个团长执意不收,最后拒绝不了便付给了他鸡蛋钱。
10日夜,全军进抵城固县城以西的沙河营、柳林沿汉江一线,南渡汉江。除伤病员和部分物资由船只、马匹渡运外,其余上至总部领导,下至一般战士,一律下水徒涉。冰冷的江水刺骨钻心,冻得他们几乎站立不住,但指战员们咬紧牙关,坚持过江。城固的党团员和熟悉水性的群众,也都冒着严寒,帮助红四方面军运送物资、接应伤病的战士。他们一次次背扶着年幼、伤病的红军战士渡河过江,冻得全身发紫,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。
11日,红四方面军全军进抵上元观,沿线驻扎在乐城、乐丰、史家滩、回光寺、山口子、麻柳林、口头营、嵩山寺等村。上元观街上卖甘蔗的张福庆,早在夏天便听过国民党的反动宣传,说红军要来了。11日早上天还没亮,他挑着甘蔗来到街上,隐约听到城外有枪响,他想:果然是红军来了!来不及多想,丢下甘蔗担就跑。迎面走过来几个红军战士,穿着单薄的衣服,对他说道:“老乡,不要跑,咱们都是自己人。”“我们到你家里去说吧!让跑了的人都回来。”张福庆见他们没有国民党驻军的嚣张跋扈,能和群众打成一片,便定下心来,急忙招呼四散逃走的人:“这都是咱们老乡来了,不要跑!”说着就将红军带到自己家里。他的家人听见枪声,早已躲避出去,家中大门紧锁。看着紧闭的大门,他准备砸锁开门。红军战士连忙阻止他:“等一等,让家里人回来。”“坏了以后再买。”他边说边开了门,点上灯。这才看清红军战士们全身都是湿溜溜的,他们竟是从渡口水浅处淌水过江的。张福庆急忙抱了棉花杆来生火,让战士们烤衣服,战士们连声道谢。一个战士同他一道去抱棉花杆,看见上面还有没摘的棉花,便又放回了原处。当晚,张福庆家附近驻扎了一个营的战士支锅做饭,他们边做饭边与他拉家常。
红军在上元观驻扎了三天四夜,上元观镇上的生意买卖都在照常进行。他们一路贴标语、散传单,打土豪、分田地,买东西给钱,借东西必还。
至今在上元观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:
红军来我县,秋毫都不犯。
领导态度谦,战士纪律严。
不拿一针线,反送粮和钱。
这样好军队,有谁不喜欢。
铁纪铸军魂。红四方面军正是凭借严明的纪律,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