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反腐广角 正文
清风 | 理可顿悟 事须渐修
发布时间:2024年05月29日 15:40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:
A A

“理可顿悟,事须渐修,应次第尽”出自《楞严经》,大意是:道理是可以一下子明白的,而做事则需要慢慢地完成,按顺序一个一个做到最后。句中“事”与“理”、“渐修”与“顿悟”既相辅相成又各有特点,是辩证统一的关系。

“顿悟”是结果,“渐修”是过程。从“事”到“理”,从“渐修”到“顿悟”,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要实现质的飞跃,离不开前面量的积累。而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,要下一番慢功夫、长功夫。曾国藩早年资质平庸,但后来却成为晚清名臣,在其书信著作中,处处可见真知灼见。从鲁钝到开窍,靠的正是他锲而不舍的“渐修”:每日用楷书写日记,每日读史十页,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,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……慢功打基础,日积月累,终至“顿悟”。

悟理与做事对应的是知与行。《尚书》云:“非知之艰,行之惟艰。”从行到知,从实践上升为理论,有时候可以豁然贯通。但从知到行,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则需要循序渐进、久久为功。司马迁登稽山、拜大禹,临曲阜、谒孔圣,游汨罗、吊屈原,正是有着这些扎实的脚印,才能写出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;李时珍历时二十七个寒暑,踏遍名山大川,考古证今,穷究物理,才有了医药巨著《本草纲目》。可见,任何醍醐灌顶的“真知”“顿悟”,都以一步一步的“笃行”“渐修”为基础。

“渐修”是功夫,当以“次第尽”。凡事遵循规律,按顺序、有步骤地压茬推进,考验的是人的耐心和恒心。以古代制弓为例,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记载:“凡为弓,冬析干而春液角,夏治筋,秋合三材,寒奠体,冰析灂。”意思是说,凡是制作良弓,必须冬季剖析干材,春季用水煮治角,夏季治理筋,秋季用胶、漆、丝三种材料将干、角、筋组合在一起,天寒时节固定弓体,最后待到冰冻之时再检验漆纹是否剥落。经此六个环节,“春被弦则一年之事”。显然,从材料到良弓,其间的每一道工序都是“渐修”之功。

制弓如此,为政亦然。一项工作、一个决策,从酝酿、落地到见效,都需要时间。想要干好,没有捷径,唯有一步一个脚印,下足“渐修”功夫、稳扎稳打,方能见功收效。焦裕禄为彻底治理兰考风沙灾害,先后跋涉2500多公里,走访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,勘察所有的风口、沙丘、河渠,以便摸清情况;“时代楷模”黄诗燕在脱贫攻坚会战中,走访了炎陵县54个贫困村和66个非贫困村,走访贫困户1100余次,夜以继日工作,直至生命最后一刻……一串串数字,都是量的积累,都是“渐修”“笃行”的印迹。

“事须渐修”贵有恒。成绩都是一点点干出来的,“与其坐而论道,不如起而行之”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,与实际工作相结合,以“修”践“悟”、以“悟”促“修”,克服急躁情绪,行之以渐、持之以恒,一个目标干到底,如此,方能“悟”有所得、“修”有所成,达到“事”“理”互融、相得益彰的境界。

打印 | 关闭